如何撰寫論文結論:兩種範例
作者: Dr. Steve Wallace - 華樂絲創辦者
發布日期: 2025 / 11 / 27, |
0 |
人已瀏覽 |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學術論文的結論不好寫,我建議作者嘗試以下三點來改善結論的內容架構。
先深呼吸,勇敢一點會更好
結論一節通常要求作者強調自己做了什麼。如果是論文結論,您要明確列舉並說明具有原創性的貢獻。如果是期刊文章的結論,您要告訴讀者,他們讀完文章後學到什麼知識。結論是成果的總結,因此您需要告訴大家:自己的說法具有說服力。結論需要聽起來能改變讀者的想法,就算是某種程度的小改變也可以,只要能讓讀者讀完您的文章,有學到一些東西即可。
John Warner 認為讀者在讀完結論後,應該要對主題有更多的瞭解。結論要不卑不亢,用自信的語調表明:就算未完成所有事情、所有的研究,您還是有提供一些貢獻。不要太膽小而花太多時間討論自己沒完成什麼,因為這會讓讀者感覺您的論文不重要或缺乏可信度。如果覺得自己不是專家,建議您鼓起勇氣,用帶有權威的語調來寫作。試試看!
相關英文寫作文章推薦:撰寫結論時如何論述結果、主張、貢獻、重要性等事項
想一想,如何帶讀者到適合的終點
結論要有新見解來讓讀者感興趣,而通常是透過政策、實務或研究意涵的討論。簡單講,就是要回答:「所以呢」和「然後呢」。什麼是「所以呢」和「然後呢」?期刊文章通常用摘要或情境題作為開頭,再進入文章,而結論時再回到文章前面的摘要或情境題。
在論文的開頭,您已經仔細找到問題並提出證明問題的存在,所以結尾需要提出這些問題的解答;讀者可以根據您的論述與邏輯來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相關英文寫作文章推薦:如何撰寫學術論文摘要
不要趕,去頭去尾、平庸、陳腔濫調的結論都不好
寫到結論時,您發現快超過期刊限制的字數了。這時,您可能想要配合字數限制而壓縮結論,意味該結論可能失去其重要功能,即強調您的貢獻、問題的解答、後果、未來發展等。論文如果突然收尾,沒有總結重要的議題,讀者會對文章感到虎頭蛇尾、一頭霧水。因此,我建議先超出字數限制,等到審稿時,再回顧整篇文章看哪裡可以刪減字數。
相關英文寫作文章推薦:精簡英文句子的三種方法
試試分析結論
閱讀目標學術領域裡不同文章的結論可以幫助您釐清思緒。每個領域,甚至每篇論文的目的與本質都會讓結論不一樣。請記得,沒有所謂最好的結論,結論與討論也不一定都依循固定格式。
分析結論可以幫助您理解不同收尾的方式。以下的範例,我將透過分析來顯示總結的方式與修辭的格式。分析結論時,重點不是拿人家的句型照抄,而是要看別人如何論述、介紹並說明自己的觀點。建構論述的目的是說服讀者,讓讀者理解為什麼他們閱讀的文章很重要。讀者要能關注、記得,甚至應用文章內容。
結論分析範例
文章一:結論(政治學文章,介紹新實證資料集)
- 與文獻連結
本文的方法建立在以下觀念與想法上(理論簡介)。
- 統整結果,主張貢獻
我們的發現提供更多證據,說明這想法……(統整結果,討論結果與理論的連結)。
- 所以呢?然後呢?
我們的文章顯示以下領域需要更多研究,特別是……(研究意涵)。
這裡證據代表……(再統整結果與討論)。因此,如果我們……,會是錯誤的假設(解釋不該如何解讀結果,通常會簡潔、自信地說明限制)。
如果……,那麼……,但是……(建立趨勢,推估社會變化,說明文章結果代表什麼)。
大眾對目前議題的回應是……,但是目前政策是……。然而……(根據結果,推測如果目前公共政策持續下去會發生什麼事)。
文章二:討論與結論(社會學文章,認為社會學要採用另一個學術領域的觀點才能研究目前很重要的議題)
- 與文獻連結
過去文獻已經透過以下方法談到該議題,強調……。
- 統整結果,主張貢獻
我們發現……(說明新觀點的重要概念)。這觀點可以……。
- 所以呢?然後呢?
採用新觀點,可以……(如果使用本文的想法,未來研究可以如何)。
本文的想法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日常問題,如……。
更多實證研究可以應用本文的想法,如……(目前重要的政策問題)。
採用本文的想法,可以……(說明目前缺乏證據的政策領域)。
本文的想法,可以發展……。某某實務問題,顯示……的可能性(說明本文的想法如何應用在上述問題內)。
此外,某某研究問題值得更多探討,採用本文的想法,可以……。
相關英文學術寫作文章推薦: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部落格分類標籤: 論文架構
訂閱電子報
提供英文文法、中英翻譯、英文寫作技巧以及碩博士生涯規畫等,專為台灣碩博士生與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每週自動寄送至您指定的Email信箱,隨時都能取消訂閱。
超過 315,000 名中港台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訂閱
華樂絲服務項目
文章搜尋
文章分類
演講活動
|
2020.11.27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
2020.11.19 - 工業技術研究院 |
|
2020.11.17 - 國立臺灣大學 |
|
2020.6.16 - 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處 |
|
2020.2.6 -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
| 邀請Dr. Steve Wallace演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