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log » 學術界對於 AI 生成的論文看法及反應

學術界對於 AI 生成的論文看法及反應

作者: Eddie K.


發布日期: 2025 / 8 / 21,

51

人已瀏覽


學術界對於 AI 生成的論文看法及反應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一起分享給朋友們看看吧!

期刊正積極透過各種措施來應對人工智慧文章所帶來的挑戰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可作為強大的研究工具,但研究人員必須以合乎倫理且透明的方式加以運用。自 ChatGPT 公開發佈以來,期刊編輯便持續討論撰寫學術論文時的 AI 使用限制,並提出相關議題,包括生成內容的資訊正確性、資料來源以及期刊是否應接受 AI 所生成的文字及圖片。目前各方對此類議題均有所見:有些期刊認為學術文章應全面禁止使用 AI,其它期刊則是要求作者使用明確標示來區分 AI 生成的文字與人工撰寫的內容。

雖然在文法或拼字檢查等層面,使用 AI 輔助屬可接受範圍,但大部分期刊仍擔憂 AI 是否被作者不當使用,例如,未適當註明資料來源、論文的主要內容看似是由 AI 所撰寫等。


相關英文寫作文章推薦:尋找文獻辯論與討論

人工智慧生成文章的疑慮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生物倫理學家暨《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期刊副主編 David Resnik 的說法,研究中重要的價值為誠實、透明度、開放度、嚴謹性、負責與客觀性1;然而他警告使用 AI 生成文字可能挑戰這些研究核心價值,其中一項問題在於 AI 無法對其生成之內容負責或承擔責任。Resnik表示,使用 AI 撰寫學術文章時,「必須由某位具名的研究人員對文字內容負責,因此我們強調使用此類技術時須保持透明、誠實,並完整揭露使用情形。」

面對此議題,目前已有多個期刊提出或制定關於與 AI 程式共同署名或在科學論文中使用 AI 生成文字的相關新政策。

期刊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生成文章

以《Science》期刊為例,該組織宣布他們已更新針對 AI 署名與在投稿論文中使用 AI 生成文字的政策;該政策內容如下2

「AI-assisted technologies [such as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chatbots, and image creators] do not meet the Science journals’ criteria for authorship and therefore may not be listed as authors or coauthors, nor may sources cited in Science journal content be authored or coauthored by AI tools. Authors who use AI-assisted technologies as components of their research study or as aids in the writing or presentation of the manuscript should note this in the cover letter and in the acknowledgments s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在此聲明中,《Science》認為 AI 本身並不符合期刊對於作者資格的認定,因此不得被列為作者或共同作者,且期刊內容中引用的資料來源亦不得由 AI 工具撰寫或共同撰寫。若作者在研究過程或於撰寫、呈現稿件時使用 AI 輔助技術,應於投稿時在附函及稿件的致謝段落中註明此事。

Science》明確規定作者於研究方法(methods)段落中詳實說明 AI 使用情形,包括完整揭露用於產出內容的提示詞(prompt)、使用之 AI 工具及其版本。除此之外,《Science》也規定作者應對作品內容之正確性負責,並確保無抄襲情事。同時,作者應確保所有資料來源均已正確引用,以防止因使用 AI 而產生的錯誤資訊。若發現作者有不當使用 AI 的情形,編輯也有權決定不繼續審理該稿件。此外,《Science》也提醒審稿人不得使用 AI 技術來生成或撰寫審稿意見,因為此舉可能違反稿件的保密原則。

除了《Science》以外,許多期刊也持續制定並更新其 AI 相關的使用規範,包括《Nature3、《PNAS4、《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5 和《Cell Press6等;此現象凸顯了期刊已開始防範不當使用 AI 的情形並嚴格審查疑似使用 AI 撰寫的稿件。

隨著 AI 於學術寫作與資料產出中被廣泛使用,「如何有效偵測人工智慧生成內容」也成為學術界近來興起的重要研究主題。

許多學者開始關注 AI 可能對學術誠信與研究品質所帶來的挑戰,例如一篇在2024年發表於《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olicy and Science》的論文探討了期刊編輯如何辨識由 AI及 AI 輔助技術所產出的稿件7。該文章提出了各種策略幫助期刊編輯辨識 AI 生成的內容,包括持續掌握 AI 最新發展、辨識異常的句子型態、使用抄襲偵測工具、仔細檢視參考文獻與引用、要求作者提供 AI 模型程式碼與原始資料、並在必要時尋求專家協助,此現象顯示編輯也會越來越重視其自身示辨識 AI 內容的能力。

同年,另一篇於《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發表的論文比較了10 款可免費使用的 AI 內容偵測軟體8,並由這些軟體來測驗一篇以 ChatGPT 3.5 生成、以「電痙攣治療用於改善抗性憂鬱症」為題、字數約500字的文章。此論文發現其中有五款軟體能以100% 正確率偵測出 AI 生成的內容,針對改寫(paraphrasing)後之文本,這些軟體仍然可以偵測到相關內容。此發現顯示偵測軟體的持續發展將幫助期刊更有效的辨識利用 AI 產出的文章。

期刊持續嚴格審查人工智慧生成文章

今年四月,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傳播系教授 Jacqueline Ewart 收到 Google Scholar 的通知,顯示她幾個月前曾在期刊《Journal of Radio and Audio Media》審查並建議退稿的一篇論文,已於另一期刊《World of Media》發表9。當時她擔憂該論文可能是由 AI 生成,而且她也發現內容中數筆參考文獻(包含一篇署名為她所撰寫的文章)皆為虛構資料。即便該文章的作者解釋研究團隊僅在文稿的特定部分,例如文法與寫作風格方面,使用 AI 工具進行輔助,其錯誤的文獻引用仍使《World of Media》決定將該篇文章下架,並進行內部調查。

在此事件中,虛構的參考文獻顯然是來自於人工幻覺(AI hallucination)10,也就是人工智慧,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時常會產生錯誤、誤導性或無意義的資訊,卻將此類錯誤以事實形式呈現。因此,若是以不嚴謹的方式使用 AI 撰寫學術論文,有可能會不小心讓錯誤資訊出現在文章內容,影響文章品質。

結論

整體而言,學術期刊目前並不鼓勵作者使用 AI 撰寫論文,大部分期刊也已制定詳細的規範和策略以確保論文內容的正確性。當發現疑似 AI 內容時,期刊和編輯也會積極深入調查,因此 AI 目前在學術寫作主要還是充當輔助角色,幫助作者檢查文法和內容清晰度。

References:

  1. Science journals set new authorship guidelines for AI-generated text. https://factor.niehs.nih.gov/2023/3/feature/2-artificial-intelligence-ethics
  2. Science Journals: Editorial Policies.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page/science-journals-editorial-policies?adobe_mc=MCMID%3D79730734082570706754102817179663373464%7CMCORGID%3D242B6472541199F70A4C98A6%2540AdobeOrg%7CTS%3D1675352420#:~:text=In%20addition%2C%20a,s%20scientific%20misconduct
  3. Nature Editorial Policies. https://www.nature.com/nature-portfolio/editorial-policies/ai
  4. The PNAS Journals Outline Their Policies for ChatGPT and Generative AI. https://www.pnas.org/post/update/pnas-policy-for-chatgpt-generative-ai
  5. ACCR Editorial Policies. https://aacrjournals.org/pages/editorial-policies
  6. Cell Press Declaration of Generative AI in Scientific Writing. https://www.cell.com/cell/information-for-authors/journal-policies#declaration
  7. Detecting manuscripts written by generative AI and AI-assisted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pharmacy practice.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229951/
  8. How Sensitive Are the Free AI-detector Tools in Detecting AI-generated Texts? A Comparison of Popular AI-detector Tools.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2537176241247934
  9. Paper rejected for AI, fake references published elsewhere with hardly anything changed.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5/06/12/paper-rejected-for-ai-fake-references-published-elsewhere-with-hardly-anything-changed/
  10. What are AI hallucinations? https://www.ibm.com/think/topics/ai-hallucinations
學術小世界

Author

  • 畢業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化學系和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專長領域包括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統計學,曾擔任研究助理和助教,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和學術寫作能力,從學生時期開始接觸英文翻譯,擁有多年實務經驗。 Eddie注重文字敏銳度,國外求學經驗讓他累積豐富的英語溝通技巧,相信他能以流利的語言能力幫助您完善各類文章。

    View all posts
Summary
學術界對於 AI 生成的論文看法及反應
Article Name
學術界對於 AI 生成的論文看法及反應
Description
雖然在文法或拼字檢查等層面,使用 AI 輔助屬可接受範圍,但大部分期刊仍擔憂 AI 是否被作者不當使用
Author
Publisher Name
華樂絲英文編修 Wallace Academic Editing
Publisher Logo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立即體驗免費英文編修300字試用服務

部落格分類標籤:

訂閱電子報

提供英文文法、中英翻譯、英文寫作技巧以及碩博士生涯規畫等,專為台灣碩博士生與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每週自動寄送至您指定的Email信箱,隨時都能取消訂閱。

超過 315,000 名中港台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訂閱

文章搜尋
演講活動

2020.11.27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2020.11.19 - 工業技術研究院

2020.11.17 - 國立臺灣大學

2020.6.16 - 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處

2020.2.6 -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邀請Dr. Steve Wallace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