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log » 研究資料該放在論文正文裡還是論文附錄裡?
研究資料該放在論文正文裡還是論文附錄裡?
作者: Wallace
發布日期: 2015 / 5 / 21, |
人已瀏覽 |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提問:「請問您如何決定哪些資料應放在論文的正文,哪些放在附錄?」
—H.L.,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回答:
有些資料很容易決定。
例如,原始資料、代碼、冗長推導等應放在附錄(數學論文除外,因為這類論文的內容本身就是推導過程)。其他會導向相同結論的分析過程也應放在附錄中。
近來,某些期刊逐漸要求正文僅放入研究方法大綱,其餘細節則歸入附錄。
但如果是較難決定的部分呢?
例如,你可能認為,應該在正文講述研究的「主要」內容,並呈現「關鍵」結果與分析;而「輔助細節」應歸類在附錄中。我也持相同的看法。但是,若以較極端的方式來看,這個做法基本上會導致,正文即摘要(加上幾個圖表),其他部分則只是輔助細節!
印象中,自然科學領域的論文就有點朝這條路走。
我記得以前的自然科學論文,不論是格式或內容,真的都不太一樣。一篇好的自然科學論文,需以十分簡潔敏銳的方法道出清晰深刻的故事。而如今,許多自然科學論文的正文似乎更像普通論文中摘要的加長版,其餘內容則被埋在落落長的附錄中
這個議題不僅關乎正文和附錄的界線該如何劃定,也同時涉及哪些資料該放在哪一邊。
一項研究結果可能在某人看來只是輔助細節,但在其他人眼中卻是論文最重要而有趣的結果。你可能會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畢竟,正文和附錄都在論文裡,若有人對「附錄27」比對正文感興趣,可以直接到附錄讀。但是我對這個說法就比較保留,因為大家使用「論文」這個敘事結構單位來呈現研究,是有原因的。
讀者想要且需要作者告訴他們該專注哪些內容,而非只是提供一連串結構鬆散的資料,並且要得者「自己想通」。讀者信任作者在決定故事內容時會做出專業判斷。
當然,讀者未必同意作者的判斷,但是他們可能通常沒有異議。因此,讀者必需信任你的判斷,因為說實話,幾乎沒有人會真的讀完所有附錄(即使是論文主題的專家也是)。
在我看過的幾本期刊中,有些明確表示,補充資料將不受同儕審查。
實際上,雖然審查人似乎會看這些資料,但期刊出版社確實表明,作者必須對補充資料的內容和編輯負責。
據我所知,在決定資料應屬於正文或附錄上,目前仍沒有規則可遵循。就個人而言,我建議學生以「由後往前寫」的策略來決定資料應放在正文還是附錄。
寫論文時,先寫主要結論,然後寫討論。以此為依據,來檢查哪些結果和圖表在支持主要結論上是不可或缺的。將這些支柱放入正文,然後將其他的資料歸於附錄。
額外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