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如果無端遭人指控涉及學術詐欺,該怎麼辦?」
– 匿名的後博士研究員提問(未說明所屬大學單位)
回答:
研究員最怕遇上一種情況,那就是遭人誤控犯下學術詐欺。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審查出版物或博士論文是否出現剽竊、照片操弄、數據異常等情況,已是十分容易之事。因此,如果遭到他人誤控,消息很容易在一夕之間人盡皆知,招致諸多匿名的霸凌、騷擾、酸言酸語,進而毀掉無辜學者的學術生涯。
若遭到誤控,該怎麼辦?
遭到誤控所帶來的心理影響
即便您平時連同事的小點心都沒偷拿過,也無法阻止別人給您冠上欲加之罪。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這正是旁觀者的普遍想法。因此,一旦出現指控,所有共同作者也會連帶陷入恐慌。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會擔心有無可能喪失學位資格。共同作者害怕名聲掃地,將來找不到工作,申請不到經費,認為錯全在惹出爭議的資料負責人身上。
記者可能會連絡每位共同作者、您的同事,甚至是您的上級主管。他們也許會故意加油添醋,甚至捏造目前的調查狀況,好從這些人身上套出話來,寫出一則天花亂墜的報導。
遭到誤控所帶來的經濟成本
學術詐欺的調查通常會交由立場中立的委員會來進行。
這當然是為了確保學術研究不受詐欺行為玷汙的必要措施。然而,這也表示有一群受高薪聘僱的資深專家委員,會去找您們單位的行政人員,以及受指控的學者,一同為了找出指控是否屬實,花費大量時間來跑那些嚴格又複雜的行政作業流程。
舉報者的類型
為了瞭解誤控的本質,我們先來認識指控的來源。很多人會以舉報者的身分自居,或表現出這種行為特質,這類人士分成以下類型:
1. 為人正派的博士生或同事
這類研究員是真心懷疑有學術詐欺發生,不希望學術界跟不法行為扯上關係。這種願意站出來舉發的清流人士值得受到推崇。
2. 挾怨報復的同事或前同事
這種人是有心破壞其他研究員的學術生涯,主要動機是憤怒或報復。他們深信自己受到不平等待遇(或真或假)。
此外,他們有可能是真的認為有學術詐欺情事,或只是故意質疑其他學者作品的可信度。在大多情況下,將「錯誤指控」從「詐欺事實」中清楚區分開來並不容易。雖然這類舉報者值得鼓勵,卻也需要有人或所屬機構,來教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公正行事。
3. 動機不單純的政客
這種人懷有政治動機,想趁機利用選舉重要職位的機會,例如推選主任或院長,破壞其他研究員的名聲。在此情況下,判斷指控是否屬實或只是政治角力,同樣不大容易。
有時候,某個研究員的小毛病受到指控確實有道理,但這些毛病可能只是「行事不周」或「誠實的過失」,卻被某個機構或委員會挾怨報復,毀壞其名聲,因而將事實誇大並緊迫盯人。這類人士濫用舉報者的身分,全是出於私心。
4. 瘋子
不幸的是,有些人自認為是舉報者,但卻不安分守己。有時候,精神問題無法被排除,但只有經過臨床訓練的醫師可以判斷這種問題。
具有精神問題的行為特徵是:人身攻擊,連續甚至長期寄送指控的電子信件給多名人士,包括期刊編輯、同仁、記者、政客,或從出版物找出諸多「可疑」跡象後,提出各種指控及窮追不捨的騷擾行為。
這類濫用舉報者身分的行為可能是出自故意,也可能是無心之舉。這種人該被鼓勵還是遏止,實在很難判斷。
遭人指控涉及學術詐欺,該怎麼辦?
一旦受到學術詐欺的指控,您最好步步為營,謹慎以對。
您可以參考以下因應措施:
細心確認舉報者身分
這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舉報者是該項研究的一份子,或是同一個單位的人?此人是否是某個有名的同事,而且還將原始數據或發表數據與圖片拿來再次分析?對方是否沒有明確的研究所屬機構?對方是否寄匿名信給您服務的大學、資助方、發表研究的期刊單位?是想要挖掘大新聞的記者?
記得判斷攻擊您的人是屬於上述四種舉報者類型的哪一種。
當事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尚未探查對方底細,便貿然與對方對話。千萬不要將實驗室記錄簿的副本寄給對方,因為可能會被濫用。最好採取以下應對方式:
1. 通知最主要的幾位共同作者,以及其他可能受波及的重要人士
您應盡速通知最主要的共同作者群,然後一起分析指控內容,這些人就是第一作者、最後作者、通訊作者。此外,您也須立即向重要長官,例如上級或系所主管,回報有指控情形發生,自己目前正展開調查,再跟他們一起決定是否通知更高層的長官,例如主任。
務必明確安排誰負責向工作同仁、記者、大眾傳話。接著,盡快了解發生學術詐欺案件時,所屬單位的規定為何、該通知誰、什麼情況要執行什麼流程,掌握全面性的資料。
2. 只對外表示目前一切還在調查當中
在知道控訴案件是否屬實前,不要擅自對外說話。若實在無法繼續保持沉默,只要說「目前一切正在調查當中」即可。盡量避開記者的陷阱,他們可能會引誘您說出某些蠢話,以寫出一篇聳動的新聞來,例如「學者表示:學術詐欺可能屬實」。
3. 檢查原始數據
仔細確認案件是否屬實,連絡所有使用過受爭議數據的共同作者。取得所有原始數據,清楚記錄研究中有哪些部分受到爭議。千萬不要自己拿走實驗記錄簿,請一個立場中立的人拿去複印,以免讓人認為您有竄改內容的嫌疑。
實驗記錄簿應該要安放在進行實驗的研究機構內。按照過去經驗來看,最好在數據發表十年內都不要亂動。
4. 仔細確認控訴的真假,或是否有誤導嫌疑
對於以下問題給予明確答覆:關於原始數據、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敘述、數據呈現等項目,其在產出與記錄上是否出現任何瑕疵。若有疏失,務必判斷原因是否出於怠職疏忽、粗心大意、誠實過失,或是有心詐欺;又或者若根本毫無詐欺情事,便清楚說明未何指控完全是誤會一場,或具有誤導的意圖。
倘若學術界對於研究方法的適切性有所爭議,也要明確告訴大家為何您當初使用這一套方法。若指控來自諸多錯誤的(研究)假設,記得把它寫下來,像給每條審查意見的「條列式回覆」一樣。
5. 將指控的情形與您的情勢評估告知所有共同作者
將指控情形簡短寫下來給所有共同作者看,當中解釋如下細節:指控方是誰、指控的真實度有多少、誰負責針對該份檔案進行公開說明、下一步是什麼。交由單一窗口,如第一或通訊作者,負責向記者傳話是十分有效的處理方式、以及和所有共同作者一起討論,了解他們是否同意您的分析與您寫的事發概況概述。
6. 通知所屬機構裡面所有重要的相關人士
通知所屬機構上下所有可能被其他同仁或記者追問的人,例如系所主管、主任、媒體公關部門,或是任何負責處理學術不當行為的委員會。任何疑似有學術詐欺行為的案件皆必須使用所屬機構的規定來辦理。
最好的情況為:所屬機構受到的調查結束後,便不必展開進一步調查;或是經過深入調查後,洗清了您的嫌疑。
若遭受不公平對待,該怎麼辦?
若研究機構或指控方對您有任何不公的對待,您必須尋求法律幫助。仔細分析指控說法是否因為過於模糊,而無法成立法律案件。若所屬機構並未遵守相關規定,務必找一名律師將這種情況記錄下來並加以處理。
將洗清嫌疑的事實昭告天下
若調查委員會還您一個清白,最好請他們給您一封書面聲明書。
對媒體來說,洗脫指控罪嫌並不是什麼令人振奮的大新聞,不過還是建議將聲明書內容發給所有報導過這次控訴案的媒體機關、網站、社群媒體,不過他們多半不會理睬。此外,若您的案件被寫入維基百科之類的網站,也記得在上頭加入這項聲明書的連結。
訴說自己的心聲
無端遭受指控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最有效的處理方式便是向年輕研究員訴說自己的倒楣經驗,讓他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處理方式與健康的應對心態。這麼做不僅可以帶來一個更美好的研究環境,同時也能夠釋放心理壓力。
額外相關閱讀推薦:
- 如何避免因為自我抄襲而被期刊編輯退稿
- 談自我抄襲的合法性-重複多少算是太多?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立即體驗免費英文編修300字試用服務